法治日报记者 王春趣策略
法治日报通讯员 胡浩然
近年来,浙江省桐庐县公安局桐君派出所创新“一呼百应”机制,有效拓宽情报来源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,显著提升派出所街面管事率,尤其在服务银发群体、守护社区平安方面成效斐然。
所谓“一呼百应”,是以基层共治为引擎趣策略,将辖区内的重点街区、重点单位、重点场所等纳入一张共治网,将公安、属地政府与民间力量等有效整合在一起,组建“绿城大管家”义警服务队伍,通过微信社交平台等媒介,形成一个“共治朋友圈”。
“以前商户看到问题,只能打110或找社区,现在他们知道,通过‘共治朋友圈’,信息能直达派出所指挥室和我们巡逻队。”一名“绿城大管家”义警队员如是说。
“一呼百应”机制让商户、义警、网格员成为基层派出所的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通过在微信群构筑起即时响应的高速通道,便于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及时处理信息,下达指令。每当对讲机“哨声”一响,共治力量便能迅速到达处置现场。今年夏天,桐君派出所依托“一呼百应”机制成功处置因高温、醉酒引发的求助事件12起,化解各类纠纷警情25起,街面管事率显著提升,相关警情有效压降。
7月3日,有一商户发现店门口有人醉酒倒地,该信息通过微信群迅速传递至派出所综合指挥室。从接收消息到处置警力抵达现场,仅用了3分钟。商户的警觉、义警的迅捷、公安的专业,在机制串联下形成了“商户吹哨,义警协助,公安主责”的高效闭环。
针对辖区内老人走失、迷路警情多发的情况,桐君派出所总结过往经验,形成一套高效的应对模式:一方面指令“桐君哨兵”义警进行网格化地毯式搜寻,另一方面依托“共治朋友圈”实时共享信息,确保警力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,在发现老人后将其临时妥善安置于就近的驿站或社区。“一呼百应”机制运行以来,多起类似求助得以妥善、高效解决。
7月10日,辖区一位在街道茫然徘徊的老人被巡逻的“绿城大管家”义警发现。经对讲机呼叫后,民警迅速到场,将老人带至就近的“绿城善治驿站”休息。通过老人的随身证件,民警很快联系上焦急寻找的家属,并将老人安全交到家属身边,受到家属由衷地感谢和称赞。
“一呼百应”在对突发危机的高效协同处置上同样作用显著。7月16日,迎春社区网格员徐剑在“一呼百应”群内紧急报告:富春江二桥发生车祸,人员受伤严重。桐君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瞬间激活应急响应链,联动120急救中心、辖区交警城北中队,指令网格员持续观察伤员情况,调度附近巡逻队、“绿城大管家”义警火速驰援现场。义警队员赶到后,立即为伤者遮挡烈日、疏散围观人群,交警则迅速疏导交通。120抵达后,巡逻队员无缝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送医。此时,“一呼百应”群中医院安保负责人早已在群内获悉情况,提前为伤员开辟抢救“绿色通道”。多部门信息共享、行动同步,为抢救生命赢得了黄金时间,伤者最终成功脱险。
7月4日,辖区康乐社区网格员徐加庆在“一呼百应”群中发出警报:收到一居民多条欲自焚的绝望信息。民警确认地点后火速出动,在网格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,成功阻止该社区一女子的轻生行为。危机虽暂解,但心结仍未除,了解到该女子因情感纠纷已绝食3天,徐加庆持续跟进,多次联系该女子在外地的丈夫牛某。后徐加庆协同社区民警组织调解,最终促成夫妻双方和解。网格员的前端预警、公安的果断处置、后续的持续关怀与矛盾调解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“危机干预—救助—化解”服务链,将社会治理的触角精准延伸至家庭趣策略,于无声处化解风险。
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